2011年12月20日 星期二

Re: [問卦] 德意志在理工領域超級威!!

作者: yamatobar (B'z控之王XD) 看板: Gossiping
標題: Re: [問卦] 德意志在理工領域超級威!!
時間: Fri Nov 25 16:18:08 2011

對岸學者寫的關於德國工業強大的秘密
=============
http://news.hexun.com/2011-09-01/133022892.html

是時候談談德國了 文/李國卿

也許德國模式沒有那麼多玄妙。套用時下流行的表述,
無非是回到常識,尊重規律,該走
的路不能少走,該等的時間一定要等。不然,出來混遲早會還。提起德國,人們會立即聯
想到諸如嚴謹精良,甚至刻板這樣的詞彙。但這只是抽象的概念。對於那些親身遊歷德國
的人來說,第一感受恐怕只是一個字—笨。是的,有那麼一點兒,尤其是剛開始的時候。

2006年,記者到德國進行了一次自駕遊。他開車在德國鄉間漫遊,心曠神怡地馳騁在異國
景致中。沒一會兒,令他瞠目結舌的一幕出現了。前方高速的一個車道關閉,指示牌上聲
明:“此處修至2012年”什麼狀況需要修6年呢?隨著車流從鄰近車道經過時,他特意看
了一下,現場有兩個工人給路面打補丁,這在國內也是常見的情形,然而那個深坑以及因
此顯露出來的路面厚度還是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過盡管如此,以常識來說,這樣的
工程工期也不該超過一個月。兩個人6年,在接下來的很長一段路裏,他在心中一直反復
嘀咕著這兩組數據。“德國人!”他搖了搖頭,這個詞變得有點不可理解。

與此類似的疑惑經歷,幾年前我還讀到過一則。一個中國人出差到柏林,他經過市內一個
建築工地—顯然是在蓋一座樓—還沒起來,所以看不出多高。周圍防護嚴密,多條噴水管
一直在灑水壓塵,所以周圍環境整潔。這讓他感覺驚奇但愉快,心想國內的工地如果能有
這樣的管理水平就好了。一年後他又出差經過原地,這回讓他驚奇的是,與第一次相比,
整個工地幾乎沒有多大變化。他忍不住上前去問:“這樓是要蓋幾層”“4層”對方回答
。“要建多久?”“4年”“這麼久?”“建好後能用400年”

這種狀況盡管屬實,但卻極端地像個笑話。尤其是我們越來越多地看到甚至能夠理解另一
種極端:我曾經看到新聞說杭州一個居民區被拆遷重建,而它剛剛建好5年。不知道這個
小區建了多久,但這還有意義嗎?這回我們需要搖頭不解的是另一個詞:GDP。哪個聰明,
或者說,誰更笨?如果我們了解世上的房子分兩種—一種要使用 400年,還有一種5年後就
要拆掉—這就不是一個那麼容易回答的問題。

冉珊鶴(Ulrike Reisach)2008年提出英美商人文化與德國手工文化的差異,在她看來,
美國模式代表著急功近利,而德國模式在傳統上則是具有長遠眼光的手工業文化。她警告
德國企業,如果繼續沿著美國的商業模式,遺忘了自己原有的商業傳統,它們將會迎來無
法承受的商業危機。很快,她的警告被來勢洶湧的經濟危機所證實。但我們仍然不能就此
得出一個簡單的答案,因為兩種模式其實是互相滲透的。正如最近倫敦因為歐債危機發生
騷亂,德國同樣也發生騷亂,遭受危機之苦;冉珊鶴對兩種發展模式的批判分析,直接靈
感並非來自於美國,而恰恰是基於她自己在西門子供職17年的經歷。當然在過去的二三十
年,美國模式成為世界的通用做法,並且大有給我們帶來第二次經濟危機之勢,但我們仍
然願意把這看成是一個硬幣的兩面。

借用另一位出生於德國漢堡的科學家—邁爾醫生最早發現的著名理論來做一個比喻可能更
為妥當:人們總是鐘愛於能量轉化帶來的驚喜,卻往往忽視能量守恒這個前提,其實它們
兩個屬於同一個物理學基本定律。所以談德國並不是要否定美國,那是另一種偏頗。但當
這世界偏頗既久,連美國人都主張反思借鑒,就真的是時候談談德國了。德國不僅制造機
器,影響當今世界的主要思想也大都發源於德國,梁文道認為這與容克地主制度有很大的
關系,他們世代積累的財富和無所事事的兒子成為思想家產生的主要模式;德國還曾經流
行一種說法:銀行家的女兒應當嫁給城裏最有才華的窮小子,這樣,金錢才算是物盡其用
。不僅是對於金錢的理解,德國人對生活的許多基本觀念也和我們不一樣。中德科學中心
德方副主任趙妙根博士接觸過不少去德國留學的學者,他們經常會說,在德國不用那麼長
時間待在實驗室;而在中國,早上8點進去半夜不到12點不出來的。如果你出來早,導師
會有意見,就說你這個人不努力等等;到了德國的話,早上9點鐘進實驗室,下午5、6點鐘
就要下班回家,你不能在實驗室待更多的時間,甚至不能晚上加班,因為他要保證你的一
個基本生活所需要的時間。但在這種情況下,這些學者在德國的科研成果卻遠勝於國內,
趙妙根認為這個問題非常值得思考。

正如前面提到的那個一體兩面的能量守恒和轉化定律,它的典型經驗性表述其實只是:永
動機是不可能造成的。可惜這個簡單的真理總是被人們選擇性遺忘—不僅僅作為物理規律
,更多是作為經濟規律—所以需要時不時地提起。記者的德國自駕遊到達科隆,在這裏他
見到了舉世聞名的天主教科隆主教座堂。這座德國第二、世界第三的教堂自13世紀中期起
建,工程時斷時續,直到1880年才宣告完工,耗時超過600年。但它直到今日仍然修繕工
程不斷。聽人介紹這座宏偉的建築從來未曾完全拆除腳手架,順著指引望向高聳的鐘樓
,此前在德國高速公路上遭遇的疑惑,頓時釋然。

向德國企業學什麼?

德國企業往往偏安一隅,像是個穩重又充滿活力的中年人,默默地堅持著自己的目標,穩
定而專註地在一個領域發展。它們可能是小公司,也可能是“慢公司”,甚至還可能看起
來是“笨公司”,但穩定的業績和成長表明它們絕不是“差公司”。透過羅蘭貝格咨詢公
司的落地窗,漢堡港一覽無餘。高高低低的起重機在海港一字排開,色彩斑斕的集裝箱有
規律地疊放在海港兩岸。每天這座德國第一深水良港吞吐著幾百萬噸的貨物。在海港的遊
覽區,遊人如織,一座歌劇院正拔地而起,這裏將成為世界第二大音樂劇院。

繁忙的漢堡港是德國經濟繁榮的縮影。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歐洲經濟一蹶不振
甚至深陷債務危機,唯有德國率先走出泥潭,一枝獨秀。2010年,德國GDP增長3.6%,在
七大工業強國中位列第一,失業率也由2007年的8.6%下降至6.9%。然而就在10年前,西
班牙、英國和愛爾蘭等國在國際金融領域大展拳腳,風光一時無兩;德國卻被滯漲所困
擾,被譏諷為“古板的阿伯”跟不上新時代。一場金融風暴後,形勢逆轉。西班牙和愛
爾蘭等國紛紛陷入債務危機,穩健的德國一躍成為歐洲經濟火車頭。2010年,德國占整個
歐元區GDP增長份額的60%,在2000年時這個數字僅為10%。德國企業在經濟復蘇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當倫敦和華爾街沈迷於次級債和抵押債時,德國企業專註於制造業。不僅僅對諸如寶馬和
西門子這樣擁有國際知名度的大公司而言如此,對成百上千不知名的中小型公司而言亦是
如此。盡管德國產品的勞動力成本很高,但是因為發貨期有保證、產品性能高以及良好的
售後服務,客戶還是源源不斷。2010年,德國出口增長14.29%,依然傲視其他發達國家。

德國企業的強競爭力引起了我們的興趣。多年來,人們一直關註和學習美國企業,而忽略
了德國企業。究竟是什麼樣的特點使德國企業能在全球經濟危機中脫穎而出?中國企業又
能從德國企業的經驗中學習些什麼?帶著疑問,我們歷時三個星期,走訪了德國五個城市
、數家企業,探尋問題的答案。

還沒出發,朋友們的代購清單就已到達:雙立人的刀具、菲仕樂的炒鍋、碧然德的凈水器
。雖然這些德國產品在價格上是中國同類產品的好多倍,但“德國制造”的高質量保障仍
令生活在制造大國的中國人渴望擁有。“這就是德國企業成功的重要原因。德國人根深蒂
固的實業觀念造就了德國企業超強的制造能力。”楊佩昌說,他在德國生活了20多年,現
在是北京大學精細化學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在課堂上,他常會和學生們講起德國制造與
中國制造的區別:中國制造依靠的是低勞力成本,德國制造依靠的是創造具有高附加值的
產品。汽車制造業是德國高附加值制造的典範。無論是奧迪、奔馳,還是寶馬、保時捷,
一臺德國車的價格都要比普通車高出5到10倍。

在英戈爾施塔特城以北的奧迪工廠外,一群幸福的德國人正等著去提剛剛下線的新車。那
裏有一條綿延一公裏的生產線,每周6天、每天生產2500輛車。“2010年是我們有史以來
最好的一年。別的企業想要超過我們或許很難。”酒店裏的電視每天反復播放著奧迪總裁
施耐德的話。在威斯巴登州的陶努斯施泰因,凈水器生產商碧然德出產的一個小小的凈
水濾芯就要近百元人民幣。在西北部小鎮固特斯洛,美諾出品的洗衣機,一臺售價接近
萬元,是普通洗衣機的3倍多。在慕尼黑機場裏,幾乎每個返程的中國遊客都提著一套“雙立人
”牌鍋具。這種鍋具的價格是中國生產鍋具的幾十倍,但它優異的性能讓擅長制造日用
品的中國人都自嘆弗如。

很多人不知道,德國制造曾經就像今天的中國制造是廉價、低質的代名詞。為了與德國商
品做出區別,英國還特地要求德國產品在出口時打上德國制造的標簽。但如今的德國制造
已成為高品質的代言詞。強勢的貨幣政策是德國企業創造高附加值產品的一個重要原因。
但在羅蘭貝格監事委員會主席施萬克看來,德國企業對於產品的精益求精也源於一種獨特
的商業文化。他援引德國學者冉珊鶴做的一項研究說:美國代表的是一種尋求短期利潤和
個人財富的商人文化;而德國則代表了一種努力創造持久永恒產品的手工業文化。

德國商業的手工業文化發源於德國企業的創始人們。如同西門子的創始人維爾納·馮·西
門子,德國企業的創始人大多是科學家或發明家出身,他們對於科學和創新有極大的熱情
。“從一開始,他們追求的就是科學的實際應用,而不僅僅是財富。”施萬克說。在慕尼
黑市中心的西門子總部,西門子家族的第六代成員娜塔莉·馮·西門子熱情地接待了我們
。她說:“西門子公司依舊保持著我高曾祖父的性格特征,那就是對於創新的激情。他總
是說他對於科學有著絕對的熱情,但是對於他來說最重要的事情是把科學與實際應用相結
合。”手工業文化使得德國企業能夠保持一種長遠的眼光,專註於企業最初的目標,並一
以貫之,即使在艱難的時刻,也不會忘記既定的方針。正如德國工商總會執行理事,北京
分會總代表亞歷山德拉沃斯女士所說:“德國企業之所以成功,在於他們致力於創造長期
的產品差別,專註於創新,而非資本市場。”

風雨之中,我們抵達漢堡。在中心火車站附近的中餐館,我們見到了通過微博認識的杜丹
和寇莉。她們都是在德國生活已久的老華僑了。她們說,德國企業成功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在於擁有一批高素質的員工,而打下這一基礎的是德國職業教育系統一直沿襲的學徒制。
寇莉在漢堡附近一所學院任教務主任,她告訴我們,在學徒制下,選擇職業教育的16歲學
生必須當3至4年的學徒。在此期間,一半時間在工廠“做工”,另一半時間返校學習理論
。工會在450個行業裏也強制規定:勞工必須通過學徒制才能被公司聘用。因為訓練完整
、實際、專業,德國藍領工人平均每小時的薪資也遠高於英、法、美、日等國。

位於柏林市中心的KPM陶瓷廠由腓特烈大帝命名,已有250年的歷史。在現代化廠房裏,工
匠們仍通過手工打造每一件產品。他們所生產的每一件瓷器都價值不菲,且至少要經過9
道制作程序。只要一環出錯,就要重頭來過。所以,每個工匠都要從學徒開始,沒有5年以
上的經驗是無法直接在產品線上工作的。第二天,杜丹帶我們參觀了她所在的公司—Vision
Tool。這是一家不到30人的小企業,主營演出設備租賃、銷售和發行。老板史路特從學徒
做起,白手起家,已經成功創立了兩家企業。在史路特的口中,我們第一次聽到了“know-
how”這個詞。之後,每一位我們走訪的德國企業雇主都向我們提到了這個詞。Know-How
的意思是專有的技術或技術訣竅。在德國企業主眼裏,這些具有“know-how”的員工極其珍
貴,掌握著企業重要的無形資產。

對於美國的企業來說,“有需要就招人,有負擔就裁員”稀鬆平常,但在德國這並不是傳
統的做法。在金融危機來臨之時,與美國不同,大多數德國企業都通過減少工作時間或減
少利潤來保住多餘的勞力。在金融風暴期間,演出市場蕭條,Vision Tool受到了巨大的
影響。但在最困難的2009年,史路特不但沒有裁員,也沒有降薪。那一年整個公司的人賺
得都沒有少,只有他的利潤下降了。但他並不後悔:“讓員工走,你會損失很多經驗。
”因為對know-how的重視,忠誠成為德國企業主對員工最期待的品質。史路特以及之後
我們採訪的每一位企業主,都毫不猶豫地將忠誠列為最好員工應具備的第一條素質。他們
都希望在艱難的歲月裏,員工也能和企業不離不棄。事實上,在德國也不難發現在一家企
業工作了一輩子的員工。

德國人守舊是出了名的。二戰期間紐倫堡被炸得面目全非。戰後,德國人沒有像其他人一
樣在廢墟上建立起一片新城,而是用舊磚瓦重新將老城一模一樣地建了起來。在企業管理
上,德國人也一直堅守著雙委員會制度的老規矩。德國企業法規定,公司董事會下必須設
有執行委員會和監事委員會兩個系統。進入德國企業之前,我們一度以為雙重管理制下的
企業必定等級森嚴,管理不靈活;然而在進入企業後,我們發現事實並不如此。

在德國西南部厄爾蘭根西門子醫療總部,正當我們和公關總監克雷默先生溝通時,總裁突
然進入,對克雷默說:“你有時間嗎?我要和你談談。”克雷默告訴我們,即使是在德國
大型跨國企業裏,等級制度也並不明顯,德國人務實、註重效率,喜歡用最簡單的方式解
決問題。德國企業更傾向於一種扁平化的管理模式。

慕尼黑北部奧林匹克中心邊上屹立著慕尼黑市標誌性建築—寶馬總部大樓。從1973年籌建
開始,寶馬就把“溝通結構”放在辦公室建築規劃首位。在這座由四個圓柱組成的大廈內
除了財務和總裁辦公室外,沒有單獨辦公室,員工們都在敞開環境下工作。“目的在於通
過縮短距離,提高員工間交流與溝通的效率。”寶馬博物館的介紹上這麼解釋。這座世界
上最先進的企業博物館以很大篇幅介紹了寶馬扁平化管理理念。從寶馬的經驗裏,可以看
出扁平化的思維方式不僅使得企業高效,也在很大程度上縮短了管理層與股東、員工以及
客戶之間的距離,增強了彼此間信任。1959年當寶馬遇到歷史上最大的財務困難時,是股
東、經銷商和員工在年度大會上表現出的信任,使得公司放棄了奔馳公司的收購,堅持自
主經營,最終渡過難關。寶馬歷史上銷售最好的車—3系Touring引擎也是由一位普通員工
在自家車庫裏研發出來的。“相互之間的信任是寶馬公司成功的重要原因。”這是展廳介
紹的開篇。

在德國媒體上,很少有像喬布斯、紮克伯格一樣的明星級企業家出現。克雷默告訴我們:
這可能是因為德國曾經出現過像希特勒一樣的集權領導者,人們對太過耀眼的領導人總是
十分警惕。相較於領導力,德國企業家們更關註管理力。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思維方式。
施萬克說,德國人更認同彼得德魯克的說法:“好的管理者首先問自己:這對公司有什麼
好處?而不是這對我有什麼好處。而且他們總是說我們而不是我。”威權並非德國企業領
導者的榮耀,引領團隊協作才值得驕傲。潤滑油制造企業卡爾倍可技術總監烏夫說:“我
的成功在於創造團隊,不是作為領導,而是團隊中的一員。”卡爾倍可在世界7個國家有
業務,到哪裏,烏夫都會被夾道歡迎。但他享受的並不是一種巨人的感覺,而是一種和團
隊在一起的幸福。


十幾年前,德國國內曾對德國特有的雙委員會制度有過激烈爭論,很多人都認為相較於美
國單一的企業制度,這種制度在處理問題上反應較慢,內耗較大。但施萬克卻很慶幸德國
人因循守舊保留了它,他認為監事會起到的作用不可忽視。雖然,有時候它的存在會使管
理層反應速度減慢,但這種減速能讓決策者更清醒地認識到要執行的政策是否真正與公司
長遠利益相一致。施萬克說,雙委員會體制的存在對德國家族企業的基業長青也至關重要
。目前,在許多德國家族企業中,家族成員都已離開了實際管理層,但在監事會中的席位
確保了他們對企業的影響力,使企業不偏離最初的目標。

在漢堡市區的西部坐落著奧托集團總部。這家德國著名家族企業是世界郵購業泰斗,在全
世界20個國家擁有123個企業,年營業額超114億歐元。今年3月剛就任奧托中國總裁的鄒
果慶正在這裏熟悉新公司的商業理念和運作方式。短短3個月的工作就有一件事令他震撼。
有人問公司創始人奧托先生:你的公司做得那麼大,又很賺錢,為什麼不上市呢?奧托回
答:我不願意我的員工為利潤打工。“這句話的內涵非常深刻。”鄒果慶說,“他是希望
員工能為消費者帶來更大的利益。因為這個公司把員工和客戶都放在第一,所以它能夠
長久。”以客戶為中心也是德國企業成功的原因之一。德國著名企業管理學者赫爾曼西
蒙說:“以客戶為中心比以競爭為中心更重要。和客戶之間保持常年的合作關系是德國企
業的長處,這甚至比強大的技術競爭力更有價值。”

位於魯爾區哈根小鎮的卡爾倍可是一家有177年歷史的潤滑油制造企業。在競爭激烈的行
業內,卡爾倍可一直保持著每年15%至20%的穩定增長。CEO弗朗茲說,在成熟的潤滑油領域
,各家產品性能都不錯,卡爾倍可能夠勝出在於服務。卡爾倍可有一支專門為客戶服務
的工程師隊伍。一旦客戶遇到問題,一個電話、一封郵件,工程師就會馬上飛到現場幫助
解決。這種為客戶提供的“一對一”服務是BP、Shell等國際大型企業做不到的。“它們太大
了。”弗朗茲說,“今天這個負責跟進,明天又換另一個,流動率很高。我們的客服人員都
是20多年的老員工,和客戶是熟人,當他們提出建議或者新的需要時,溝通理解會容易很
多。”每三年,卡爾倍可還會組織一次大型研討會,邀請所有的客戶、合作夥伴一起聯誼
、交流。在弗朗茲看來,接近客戶甚至比營銷更為重要。他告訴我們,卡爾倍可的興趣在
於細分市場,而非BP、貝殼等大石油公司引領的原油市場。所以尋找特殊的潤滑油解決方
案是卡爾倍可的專長,而要做到這些就必須了解客戶的需求,與客戶建立長久合作關係。

卡爾倍可為滿足客戶的不同需要,已經研發出800種產品,每一種產品的小小變化就可以
有150種應用。為了生產出能滿足特殊要求的潤滑油,卡爾倍可每一條生產線都是自己研發
、自己制造。像卡爾倍可如此與客戶緊密合作的企業在德國並不是少數。這令施萬克對德
國經濟的未來充滿信心:“我們不僅有超強的制造能力,我們還有能力把制造和服務結合
起來尋求新的解決方案。”他認為,許多專家所期望的建立在網絡之上的虛擬型知識社會
並沒有實現,高價值的服務只存在於工業中心,而非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工業與服務之
間的重疊在不斷增長,德國企業在未來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很多德國企業建立在遠離市區的小鎮,比如西門子醫療器械公司位於紐倫堡附近的厄爾蘭
根,奧迪總部在巴伐利亞名不見經傳的城市英戈爾斯塔特,卡爾倍可在魯爾區的邊緣小鎮
哈根。這並非偶然。相比在大都市,員工在這裏找到另一個工作崗位的可能性要小;另一
方面小鎮優質勞動力有限,所以企業也更依賴它的員工。這種情況創造了雇員和雇主之間
的相互依賴,造就了相互認同,避免了對立關係。對於當地社區來說,企業通常是最大納
稅人,所以居民也很關心企業狀況。“如果西門子咳嗽了,那整個厄爾蘭根都不會好過。
”一位西門子員工說。當地一半以上的居民都是西門子員工。社區盡力讓這位“納稅人”
心情舒暢,而作為回報它向許多協會、博物館和文化活動提供贊助。施萬克告訴我們,在
經濟危機期間,各地政府對企業都給予了很有力的幫助。

德國的慢 是一種能看明白的慢

楊佩昌說,他研究的東西就是怎樣讓國家的經濟像一部機器一樣均速發展,而不是一會兒
快、一會兒慢。“德國基本上不是這樣,表面有時候慢點兒,但是這種慢是能夠看明白的
,能夠理解它為什麼。所以德國經濟模式的特點是穩定與增長。”1929年,世界性的經濟
危機爆發。古典主義遇到瓶頸,在此背景下,凱恩斯主義登場。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到70
年代是凱恩斯主義盛行的時期,在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基本上都是這樣,有一個例外就是
德國。

說是例外,是因為德國並沒有循著當時其他國家的發展軌跡,而是根據自身的國情和特色
找到了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這一特色道路就是社會市場經濟。德國社會市場經濟的理論
基礎來源於弗賴堡學派。該學派興起於20世紀30年代,歸屬於新自由主義陣營,弗賴堡學
派的主要代表叫瓦爾特歐根,其他還有伯姆、洛普克,後來還有阿爾瑪克,包括經濟部長
艾哈德,也屬於弗賴堡學派。弗賴堡學派區別於古典主義最重要的地方是什麼呢?在堅持
市場自由競爭的同時,它認為國家應該發揮一定的作用。弗賴堡學派認為國家的作用並不
是要參與到經濟之中去,而是維護經濟秩序的穩定。對於弗賴堡學派來說,最主要的是穩
定物價。第二件事是維護市場的自由競爭,為了自由競爭要頒布《反對限制競爭法》;要
讓經濟穩定、物價穩定,還要頒布一個《聯邦銀行法》,這個聯邦銀行法授予聯邦銀行獨
立於政府的地位,也就是聯邦銀行行長不是由政府任命,而是由政府提名,最後由聯邦總
統任命,經過國會的批準。也就是說聯邦銀行的決策可以不聽政府的,所以這就導致這樣
一個局面:聯邦銀行雖然有義務支持政府的經濟政策—有義務支持、但不必聽從政府—所
以它就不會濫發貨幣。

在二戰結束之後,德意誌聯邦共和國選擇的就是以弗賴堡學派為理論基礎的社會市場經
。從那個時候起,德國的社會市場經濟就成為德國成功的一個體制。盡管前前後後有波折
,但就像德國總理默克爾說的:“社會市場經濟盡管經歷了各種波折和誤會,但市場經濟
在德國人心目當中,依然是個成功、可信賴的體制。”德國社會市場經濟的重要貢獻者,
除了艾哈德之外還有另外一個重要人物—他叫卡爾席勒,是德國20世紀60年代中期著名的
社民黨人,他上臺之後,就提出了“魔術四角”的概念:首先是穩定的貨幣;第二個叫充
分就業;第三個是外貿平衡;第四個是適度的經濟增長。

在經濟危機的背景下,德國中小企業為什麼能很快地走出低谷?原因有很多,除了外部環
境的不同,最主要的原因是更深層次的。如果跟德國人長時間交往就會發現,德國人有很
強的前瞻意識和憂患意識,這是第一競爭力。對於這個憂患意識,舉一個例子能更好地說
明問題,就是學界的憂患意識。二戰結束之後,從1951年開始,德國經濟就恢復增長了,
連續15年增長,這被稱為德國經濟奇跡。而在1955年的時候,就有學者提出了問題,說現
在德國經濟的快速增長靠的是國內外巨大的需求,但這不是核心競爭力。真正的核心競爭
力一定是企業某種內在的東西。但是這種核心競爭力是什麼,還需要進一步研究。所以這
個人就把他的建議寫給了經濟部,經濟部立即出資並組織了一些企業管理方面的專家進行
研究,最後研究出了一個叫哈爾茨堡模式。發起人赫恩教授在哈爾茨堡模式的基礎上,建
立了德國領導力學院。在經濟高速增長的時候,德國就有人看到隱憂並想辦法去解決。

搞清楚這個問題之後,再來談德國中小企業的發展。我還是舉一個例子會更生動一些,就
是德國非常著名的魯爾區。早在上世紀60年代,因為煤和鐵資源的日漸枯竭,有人意識到
魯爾區可能要維持不下去了,甚至在70年代就有人預言了。但事實上,魯爾區重生了。魯
爾區之所以重生,關鍵靠的是大力發展中小企業和提高大型企業競爭力。大力發展中小企
業的保障是設立相關的法律法規,比如中小企業促進法,德國政府對中小企業是格外開恩
的。舉例說,我們都知道德國的企業憲法也叫企業基本法有一條“另外規定”:小於20人
的企業,不用組織職工委員會。在德國,職工委員會代表著職工的利益,比如說要開除一
個員工,得經過職工委員會同意。如果企業有什麼重大的決策,職工委員會有投票權。在
德國的大型企業裏面,職工和雇主的票數是相等的;只有在遇到重大問題、僵持不下的時
候,才由雇主擔任主席,主席也僅有兩票的權利而已。

另外一條路是發展大型企業的競爭力。這個競爭力主要體現在產品的質量,而不是數量上
。產品在同行當中無可替代,這是大型企業的目標。其實在德國,無論中小企業還是大型
企業,靠的是先進的技術。這個技術已經做到了什麼程度?我有個印象,至少有30多個產
品,這種產品是完全不講價的,什麼叫不講價?就是一口價,不要也得要,這個東西在別
的地方根本就沒有。所以德國的每個企業都有這樣的理念:不求全、不求大、只求精。

德國人有根深蒂固的實業觀念。雖然歐洲的金融中心和央行都在法蘭克福,但我在德國這
麼多年注意到,金融業不是德國最發達的,最發達的是他們的實業。1871年之前,德國已
經把實業優先的產業政策定調了。1871年德國統一之後,德意誌帝國優先發展了工業。德
國的農業相當薄弱,竟然不能養活德國人自己。但是德國的土地是全歐洲最肥沃的,漫山
遍野種的不是糧食而是草,這主要是基於兩個方面的考慮。第一,種糧食不太經濟;第二
,他們認為農業是在破壞環境。德國人在向土地索取的時候,內心有種畏懼,他畏懼大自
然會不會對他進行報復,大地母親會不會疼。這是很有意思的。德國的農業不能自給,甚
至連水果都要從別的地方進口。

“做實業的話,可能每天都要進工廠、都要忙碌,但是利益遠遠不如投資金融來得快,德
國人怎麼抵禦這種誘惑呢?”我認為這個問題恰好跟德國人的思維有關。德國人做什麼都
非常嚴謹,缺乏冒險意識。全世界有很多天使投資,但是德國幾乎沒有,為什麼?因為德
國人認為這是在冒險。看不見的東西他們是不會投的,除非這個企業做到一定程度,能看
到一個雛形,他認為錢投進去能看到企業的壯大。所以說要說服德國人投資,簡直太難了
。關於德國人的嚴謹,我總結出了一道程序—E、T、H、O、S,就像是電腦程序。E是經濟
。德國人在投資之前會想這個投資在經濟上是否能成功?接下來要考慮的程序是T,就是
技術上的問題,技術是否可行、是否成熟?接下來是H,與人打交道,他們會考察這個人,
不說八百遍,考察十遍、八遍是肯定有的。

我遇到過一個真實的事。我有個朋友,他想跟德國人合作,對來中國考察的德國人盛情款
待。但最後德國人決定不投資、不合作。我的那個朋友百思不得其解,我也是。後來德國
人說,第一,你這個朋友是個很好的人;第二,他只是一個關系的管理者,也就是他只展
現了他強大的關系網絡;第三是他沒有展現出他的管理才能;第四,沒看出他有戰略。沒
有管理、沒有戰略,德國人是不會投資的。反過來如果你對他壓根不招待,但你跟他談判
,把你的思路談得非常清晰,讓他看到某些真實的東西,他才能做出決定。而不是你請他
吃吃喝喝。

O是組織,比如一個秘書要給領導放一個牌子,怎放呢?或者哪個領導從哪個地方走進來
,誰先發言,就這非常細小的組織工作,這就是德國人的細微之處。S是社會。社會因素往
往是我們的企業家最不關注的,中國企業家只要事業上可行、經濟上可行基本上就要幹了
。而德國為什麼能抵禦住誘惑?就是S。德國人會去考慮當地的風俗習慣是什??投資的法
律環境怎樣?文化怎樣?等等。比如企業工會,一般人都不會重視,德國就會把這個問題
先考慮好。中國企業在走出國門時就因此失敗過,例如上海汽車投資韓國的雙龍,損失了
近20億。韓國的工會力量。中國沒有想到韓國的工會這麼厲害,一波一波的抗議,抗議漲
價,要這個補貼、那個補貼。中國企業哪承受得住?最後中方退出了管理層。


德國企業中工人的高素質和教育制度有很大的關系。一是基礎教育,二是雙軌制的職業教
育。在小學和幼兒園階段,德國孩子基本上在玩,沒考試。如果你到德國,我一定推薦你
去看小孩子,看什麼呢?看孩子的臉,孩子的臉上綻放出來的笑容發自內心。到了高中階
段還算有點學習,但他學的東西比中國少得多。德國的教育只教學生如何學習,教學生怎
思考,思考當中還有更多是批評。德國人說一個不會批判的人一定是個奴僕。而且他們的
學校沒有統一教材、沒有國家強制性,可以隨便用。

另一個是德國的職業教育。德國的教育實行雙軌制,一般人到十五歲左右就要決定是繼續
上大學深造還是選擇一門職業進入職業學校培訓。這種培訓是和企業簽約的,同時進入企
業當學徒。學徒制的職業教育方式要從歷史講起。一開始德國的定位就是做實業,所以那
個時候就需要大量的技工。要做技工就需要人,要經過培訓,培訓完以後要有人來帶領,
手把手來教。德國沒有森嚴的等級制度,民族優越感強,德國人天生對自己的國民、對自
己的同胞有一種平等、愛的意識。所以他們並不認為一個學徒工有多低下,一旦做了技工
,就會一輩子做這個,他們內心有種驕傲。

一個學徒工會覺得他是這個工廠裏的寶貝。如果他沒有把他這個活兒傳下去,這個工廠就
危險了。我舉一個親身經歷的例子,30年前我在北京的一家德國公司做翻譯,他們在中國
建立了一個工廠,剛開始只有十幾個工人。公司派了一個德國技工,不到30歲。他展現出
來的技術就別說了,尤其是那種條理性。他說你知道你們的工作為什麼慢嗎?是因為你們
沒有把你們工作的程序條理化。於是,他就從最基礎的工作幹起,把各種機器按照順序重
新排列,排成了非常合理的一個順序,這是第一個工作;我們的很多器械是放在地上的,
工人經常要蹲著幹活,一天下來非常累。於是他弄了個鐵架子,把那些機器擺在上面,這
樣工人就能直起腰,正好把手放在特別舒服的位置。所以一下子生產效率就大大提升了,
這是第二件事。

我們工人的焊接是很難看的,可是德國人的焊接一遍過去就不需要第二遍修復。中國人做
完以後還會有毛糙的地方,德國人一點兒沒有。焊工、鉗工,一個小夥子什麼東西都會,
這叫質量、素質。他會那麼多的東西,又那麼厲害,你說他會自卑嗎?在薪酬上,一個技
師的工資非常高。正因為他們有這樣的技能,薪酬一點不低。德國跟美國是不一樣的國家
,或者說跟法國、英國很多國家都不一樣。在美國,高級管理者、中級管理者薪酬非常高
,技工肯定要低得多,但德國一個高級技工可能會跟中層管理者的收入差不多。在德國,
普通技工一個月也有兩三千歐元的收入,可以過上非常體面的生活。德國最大的一個支出
是租房。如果租一個兩室一廳,一百平方米左右的房子,大概在四百歐元。德國的吃可以
忽略不計,我在德國期間,從來沒覺得吃對我是一個問題。一般德國人吃飯,就是到飯店
點一個菜,一般是10歐元左右。有土豆,有米飯,也可能有面條,還有牛排、雞肉,什麼
樣的東西都有。這一盤肯定夠吃。飯前還有沙拉,或者可以來點啤酒,飯後再上咖啡、甜
點之類的。一個人的消費絕對不會超過20歐元

--
 [m  20330   [1;30m   [33m  [m6/17 -            □ (本文已被吃掉)    [1;41m 幹!這梗有毒...救命~~  [m
 20331     [1;33m  [m6/17 -            □ (本文已被吃掉)     [30;47m〒    〒 [m  [31m◤ [m
 20332   [1;32m 1 [31m  [m6/17 -            □ (本文已被吃掉)     [1;47m▼▼▼▼ [m
 20333   [1;30mXX [31m  [m6/17 -            囧 (哈哈拎北有毒)    [1m\ [47m▲▲▲▲ [46m\  [40m= [m
●20334   [1;32m 1 [33m  [m6/17 -            □ (本文已被吃掉)
 20335     6/17 -            □ (本文已被吃掉)         [1;41m口卡口卡嘗百草 [mψArmour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168.1.22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討論價格等等的請點信件的圖示因為這個部落格不能隱藏回覆不然LINE我跟微信也會回(makemyday0127) 謝謝